当前栏目:万寿岩遗址
万寿岩遗址

2020-11-02
7338
万寿岩遗址
万寿岩遗址俗称万寿岩古人类遗址,是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福建省三明市岩前镇岩前村西北的石灰岩孤峰上,属旧石器时代遗址。2020年7月,三明万寿岩文旅小镇景区被批准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万寿岩遗址是中国南方典型的洞穴类型旧石器时代遗址,是中国重要的史前人类活动遗址,为上石炭纪船山组灰岩构成,生成船帆洞、灵峰洞、龙津洞等多个溶洞。
出土文物除石器及多种哺乳动物化石外。万寿岩内不仅有古人类活动遗址,还有丰富的历史人文和自然岩溶景观,截至2015年,是中国华东地区发现最早的洞穴类型的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址。
中 文 名:万寿岩遗址
地理位置:岩前镇岩前村西北的石灰岩孤峰上
所在地区:福建三明市岩前镇
时 代:旧石器时代
级别批次: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批准单位:国务院批准文号国发〔2001〕25号
编 号:51-51
景 点:灵峰洞、船帆洞
发掘面积:400平方米
共 出 土:800多件石制品等
遗址总面积:1200多平方米
历史沿革
1999年9月至2000年1月,对万寿岩的灵峰洞、船帆洞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揭露出珍贵的人工石铺地面、排水沟槽等遗迹,出土了800余件石制品和一大批哺乳动物骨骼化石。
2000年荣登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榜首,被列入“三元森林公园”八大景之一。
2001年6月25日,万寿岩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6年,国家文物局将其列入全国百项大遗址保护之一。11月,万寿岩遗址博物馆开馆并对外开放。
2013年底,万寿岩旧石器时代遗址被确定为第二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
2017年12月,万寿岩考古遗址公园被国家文物局公布为第三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地理环境
万寿岩遗址,位于三明市岩前镇岩前村西北的石灰岩孤峰上,东距三明市17公里,属旧石器时代遗址。其海拔359米,相对高度170米。
文物遗存
综述
遗址区发现了石制品近百件,包括石核、石片、砍砸器与刮削器等,同时还有多种哺乳动物化石。时代为距今20万年左右,为旧石器早期文化遗址。遗存发现于其中的灵峰洞和船帆洞。船帆洞内4万年前的人工石铺地面和排水沟槽为国内首次发现。
下文化层
动物化石
动物化右较为零星,绝大多数冉土于石铺地而上。另外,对第7层的部分进行了筛选,发现许多啃肯类动物化石,经鉴定的种类有:犬科、蝙蝠、巨貘、竹鼠、鼠尺、中国犀、水牛、猕猴、鬣狗、虎、龟瞥类、棕熊。
石制品
船帆洞下文化层已出土石制品共303件,其中出自第6层的8件,第7层的295件。另外在下文化层的石铺地面上尚保留约80余件石制品未予采集,石核、石片、百锤、刮削器、砍砸器、尖状器、手镐等10类。
(1)断块146件。出自第6层者2件,第7层者144件。每件标奉上有1个以上破裂面,其形态多不规则,多保留较大的自然面,只有1个或2个破裂面的标本数嚣最多,占5%;6个面均为破裂面的仪1件,5个破裂面的4个。这些标本有些是打片不成功的标本,更多的是在打片中产生崩裂的岩块。标本最长320mm、最短31mm、最宽174mm、最窄23m、最厚107mm、最薄16mm。
(2)断片23个,出自第6层1件,第7层22件。反映人工石片主要特征的部分已断缺,但可见破裂而。绝大多数形态不规则,其中背面全留自然面的自9件,背面全为打击面的有5件。部分标本的边缘留有连续细疤,表明可能被使用过。标本最长124mm、最短24mm、最宽114mm、最窄18mm、最厚55mm、最薄9mm。
(3)打击砾石2件。分别出土于第6层和第7层。均为砂岩。在扁圆或长条形砾石的一端或两端,留有两面对扣的痕迹,其打击面呈陡壁状,并遗有鱼鳞状阶疤,大小分别为50×91×62mm和43×70x63mm。
(4)石核24件,占石制品总数79%,均出土于第7层,可分单台面、烈台面两类,它们绝大多数为宽、厚丈于长度的标本,多是从砾石的横轴上剥取石片后所剩下的。
单台面石核17个。绝大多数为自然台面,形态多不规则,最长132mm、最短33mm、最宽172mm、最窄63mm、最厚168mm、晟薄60mm,石核上的片疤很少;多数标本只在一端打片。其中只有1个上作面的共12件,有2个丁作面的4件,有4个丁作面的仅1件,这类石核厚度大、片疤少、利用率低。
单台面石核17个。绝大多数为自然台面,形态多不规则,最长132mm、最短33mm、最宽172mm。
双台面石核7件。形态多不规则,多自然台面,全部打击台而仅1件。
(5)石片36件.占石制品总数的11.9%,均出土于第7层,可再分为锤击石片和锐棱砸击石片两类。
锤击石片35件,其中半边石片9件。标本最长85mm、最短26mm、最宽123mm、最窄28mm、最厚64mm、最薄8 mm。
长型石片略多于宽型石片,但绝大多数长宽比差不大,平均长宽指数为106。石片的台面自然者占68%,打击台面占32%。
(6)石锤6个。其中出自第6层1件,第7层5件。绝大多数原材为艮扁圆形砾石。在标奉的端或两端的打击面上均留有斜坡状阶疤或陡直的鱼鳞状疤痕,其中单端石锤4件,双端石锤两件。标本最长130mm、最短98mm、最宽81mm、最窄70mm、晟厚50mm、最薄37mm。
(7)刮削器49件。出自第6层2件,第7层47件。绝大多数以锤击右片为毛坯,用锤裂面加工,各占28.8%和16.7%,错向加工仅占总数的6.0%。修疤形态多单层浅宽,刃缘多旱波纹状,刃口锐者较少,单刃类中刃口位于侧或端的各约占一半,在双刃或多刃类中,刃口的位置端与侧边数量亦相当。标本最长115mm、最短20mm、最宽129mm、最窄20mm、最厚54mm、最薄10mm。
(8)砍砸器9件。以砾石为毛坯6件、大石片为毛坯2件、断块1件。多数刃部有两层或多层修疤,加工方式以向背面修理居多,次为复向,个别向破裂面加工。刃缘多曲折,少数刃口较钝。
(9)尖状器6件。第6层出土1件,第7层5件。均以石片为毛坯,原料以砂岩届多,加工相对较好。侧刃形状以直刃为多,次为凸刃,凹刃较少。尖刃有锐尖和钝尖之别。加上方式以复向为主,次为向破裂面。标本最长134mm、最短63mm、最宽107mm、最窄44mm、最厚51mm、最薄16mm,平均长96.8mm、宽70mm、厚28.5mm。
(10)手镐2件。均以砂岩砾石为毛坯。其修理是由砾石较甲的一面向较凸的一面打击,左侧修理工作简单,右侧修理丁作稍细一些,左右两侧刃于前端相交,形成薄锐尖刃。
上文化层
动物化石
主要出自5B层,5A层化石极为零星,第5B层除动物牙齿外,
另有200余件肢骨化石,其中带有烧烤痕迹的化石40余件。经鉴定的化石全部为哺乳动物现生种,石化程度不高。其中鹿与麂的牙齿和肢骨的数量最多。此外还有爬行类的龟鳖甲片。
石制品
共79件。其中出自第5A层1件,第5B层78件。原材料岩性与下文化层者相似,石制品共分9类。
(1)断块34件。形态多不规则。最170mm、最短33mm、最宽170mm、最窄26mm、最厚80mm、最薄14mm。
(2)断片8件。背面绝大多数为自然面。最长71mm、最短20mm、最宽107mm、最窄29mm、最厚32mm、最薄7mm。
(3)石核10件。
单台面石核5件。绝大多数是在扁长砾石的一端进行单向打片,形态多不规则,全为自然台面最长101mm、最短32mm、最宽126mm、最窄67mm、最厚122mm、撮薄52mm,工作面和片疤数都很少,打击点较集中,半锥体阴痕浅或不显,放射线清楚。
双台面石核1件。以扁长条砾石的一端为工作面,作对向剥片。长55mm、宽103mm、厚114mm。
交互打击石核3件。原料均扁长条砾石。最长189mm、最短137mm、最宽126mm、最窄79mm、最厚68mm、最薄31mm。
锐棱砸击石核1件。在石核纵轴的顶端可见粗大的打击点和清晰的放射线,核体上有-个椭圆形大片疤。
(4)石片8件。
锤击石片7件。长宽比差不大,大多为自然台面。最长85mm、最短26mm、最宽96mm、最窄25mm、最厚29mm、最薄11mm。石片和台面形态多不规则。打击点与半锥体多较清楚,石片背面全无自然面,但片疤数不多。
锐棱砸击石片1件,线状台面,打击点宽大。长59mm、宽95mm、厚13mm。
(5)打击砾石1件。在扁长条形右英砂岩砾石的一端遗有一个陡直工作面,其边缘一周均见打击痕迹,工作面显得凹凸不平,遗有多块细碎的片疤,与石核有一定的不同,相对的一端以及一个宽面上分印有砸击形成的散漫的坑疤,其端部的矾击痕较为集中。
(6)锤击石锤8件。其中第5A层出土1件,第5B层7件。大多数毛坯为砾石,少数为断块一端或两端均见立譬状或不规则倾斜的破损面,部分标本打击端的相对端及砾石宽向上可见砸击痕迹,最长 220mm、最短67mm、最宽102mm、最窄65mm、最厚56mm、最薄28mm。
(7)刮削器5件。
单直州2件、单凸刃、双凸刃、三刃各1件。
(8)砍砸器4件,其中3件以砾石为毛坯,1件以石核为毛坯。最长141mm、最短80mm、最宽104mm、最窄84mm、最厚57mm、最薄46mm。
(9)石砧1件有点象后期的石磨盘,但研磨面的特征与右磨蕊盘稍有不同。
骨器与角器
骨、角器均出十于第5B层,器型有骨锥、角铲及角装饰品等。
骨锥1件动物肢骨片磨制而成,器表呈浅黄色,器身大部分磨光,局部尚保留刮削的痕迹。
角铲1件上部断残,成器过程大体如下:先从小型鹿角主干上剁下一段并打裂成片,将鹿角片的裂面加以磨制。
有割切痕的鹿角尖1件,下端可见割剁痕迹。
主要景点
灵峰洞
灵峰洞位于万寿岩西南坡,洞内堆积分4层。第3层为坚硬的浅黄色沙质粘土层,在约13平方米的范围内清理出石制品75件,有石核、石片、刮削器、砍砸器和石锤等,石器以大、中型为主,文化特征比较接近南方的砾石石器文化传统,原料主要是石英砂岩,工艺上有一定的原始性。伴生动物化石有中国犀、巨貘、牛类、竹鼠、社鼠、吾鼠、鼬、蝙蝠等。年代为距今20万年左右,属于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
船帆洞
船帆洞位于岩体西坡,相对高度3米,洞内文化堆积分上下两层,下文化层出土石核、石片、砍砸器、刮削船帆洞位于万寿岩西坡岩脚,洞内发掘堆积可分10层,属于史前的堆积可分上、下两层。动物化石以鹿和麂的数量最多。其年代在距今1万年左右或更晚,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
文物价值
把福建历史提前了十几万年
万寿岩遗址的发掘,改写了人类在福建存在的历史。由此可以判定,古人类在灵峰洞遗址活动的年代距今约18万年,应属旧石器早期遗址,这是迄今为止福建境内发现最早的旧石器时代遗址,它把人类在福建生活的历史提前了近多十万年。
多个不同时期洞穴类型遗址同集一山
万寿岩遗址中的灵峰洞和船帆洞等遗址分布于同一座山体的不同高程上,灵峰洞属旧石器时代早期遗址,船帆洞属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在时间上跨越了旧石器时代早晚末三个阶段,在一座山体上发现了多时期的旧石器文化洞穴遗址,这是福建乃至整个东南沿海地区绝无仅有的。灵峰洞遗址也是华东地区发现最早的洞穴类型旧石器时代早期遗址。这种在空间上的集中,时间上的延续,表明在更新世时期,三明一带气候温暖,有丰富的生活资源,适于夏至人类生存和繁衍,这样的自然历史背影条件在福建境内是不乏见到的,它为在福建乃至整俱东南沿海寻找旧石器时代早期遗址带来了新的希望。
为闽台史前文化渊源提供了有力证据
万寿岩古人类遗址的发现不仅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且具有很重要的政治意义。1986年台湾考古工作者曾在台东县长滨乡八仙洞中发现大量锐棱砸击石片和石核,经C14年代测定,石制品的产生大约距今5000多年。1978年和1986年大陆考古工作者分别在贵州省的猫猫洞和穿洞中挖掘到大量同类的石片、石核,经遗址年龄测定为距今8000—9000年前。但贵州与台湾相距甚远,学术界对于大陆文化如何东迁入岛的路线尚不明确。一些学者曾在不同时期否认了台湾史前文化与大陆的渊源关系,并提出源自菲律宾的观点。在三明万寿岩的灵峰洞挖掘出土的二块锐棱砸击石片距今近二十多万年前,船帆洞发现的一个石核和三块石片距今达2—3万年,经鉴定,其在技术和类型上与台湾发现的锐棱砸击石片和石核相同,这在空间上有力地说明了台湾史前文化源自大陆,为闽台史前文化同源提供了新的证据,有力于较明确地解释大陆史前文化迁入台湾的路线。
文物保护
万寿岩遗址原是一处经过了近30年开采的矿山,在遗址文物本体上形成了4处大型的开采面,遗址本体岩壁存在大量的危岩。针对这一严峻的现实,三明市委、市政府出台了《万寿岩遗址保护规划》,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保护方针。
由于石灰矿储量丰富,三明钢铁厂当时正对万寿岩展开大规模爆破开采,也已带动大量周边居民就业。福建省文化厅就此事向福建省政府提交了《关于三明万寿岩旧石器时代洞穴遗址保护有关情况的紧急汇报》。2000年1月1日,时任福建省代省长的习近平就此件作出特别批示:“三明市万寿岩旧石器时代洞穴遗址是我省史前考古的首次重要发现,也是国内罕见的史前遗存,必须认真妥善地加以保护。”
同时,习近平要求三钢立即停止爆破开采。也要求三明市协调、帮助三钢尽快在异地选定新采矿点,做到保护文物和发展生产两不误,并决定由福建省财政拨款50万元,用于遗址群的考古发掘和保护工作。
2000年1月25日,习近平再次作出重要批示:“省政府高度重视三明万寿岩保护,并于去年底专题协调,作过进一步保护安排,请省文化厅进一步提出全面保护规划和意见。”
为进一步保护遗址,三明市人民政府与福建省人民政府先后公布万寿岩遗址为市级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划定了遗址保护范围(绝对保护区36万平方米)和建设控制地带(180万平方米),并在显要位置设置了醒目的保护标志。
2000年5月,三明市委托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编制《福建省三明万寿岩旧石器时代遗址总体保护规划》,2005年初通过国家文物局批复。该规划确定了万寿岩遗址保护利用的总体目标任务:把万寿岩遗址建设成为集旧石器时代遗址考古发掘、爱国主义教育、科学文化知识传播、闽台文化渊源研究为一体的高品位考古遗址公园。
旅游攻略
交通
在三明市的百货广场上可以坐到去岩前镇的班车,票价为6元,车程大约40分钟,路况好,都为省道,道路两边是自然森林,有些路段还是沿着沙溪河而上。岩前是个镇,向东500米就到了万寿岩遗址。
住宿
万寿岩遗址位于岩前镇,镇上有镇政府的招待所可以住宿,但条件不是很好,由于离市区很近,可以考虑乘车回到三明市区,最晚班车7点,40分钟就能回到三明。
美食
万寿岩遗址所在的岩前镇每逢农历尾数为3和8日都有赶集,各村各乡的村民商贩都会到这来,可以买到很正宗的土鸡土鸭。市场边上包酸菜的米冻、薄薄的果条都是当地的小吃,还有当地特色芋饺、米果。
2000年1月时任福建省代省长的习近平同志的批示
万寿岩遗址
万寿岩遗址船帆洞内的古人类石铺地面遗址,堪称中国最早的“室内装修”工程
万寿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万寿岩遗址简介
万寿岩遗址位于三明市三元区岩前镇岩前村,距三明市区约30公里,是我国南方典型的洞穴类型旧石器时代遗址。万寿岩遗址由船帆洞遗址、灵峰洞遗址、龙井洞遗址等组成,共出土四个文化层。地质时代分别为:中更新世晚期(距今18-20万年前)、晚更新世早期(距今10万年前)、晚更新世晚期(距今4万年前)和晚更新世末期(距今3万年前)。各文化层均含有大量远古人类制作的石质工具及伴生哺乳动物化石。
1999年9月至2000年1月,对万寿岩的灵峰洞、船帆洞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揭露出珍贵的人工石铺地面、排水沟槽等遗迹,出土了800余件石制品和一大批哺乳动物骨骼化石。据测,其中灵峰洞遗址距今18.5万年,是迄今为止省内发现最早的旧石器时代遗址,也是目前华东地区发现最早的洞穴类型旧石器时代早期遗址;在船帆洞内发现的3万年前的人工石铺地面为国内首次发现,世界罕见。该遗址的发现,把福建有人类活动的历史上溯了18万年,特别是对闽台文化渊源研究意义重大。
2001年6月,国务院公布万寿岩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月被评为“200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06年,国家文物局将其列入全国百项大遗址保护之一。2013年12月,万寿岩遗址被国家文物局列入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同年,万寿岩遗址荣获国土资源部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重点保护古生物化石集中产地”命名。
万寿岩遗址博物馆
三明市万寿岩遗址博物馆于2005年8月27日在万寿岩遗址旁动工兴建,总投资近1000万元,2006年11月21日正式开馆并对外开放,是依托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万寿岩遗址而专门建立的一座专题博物馆,也是福建省唯一一处旧石器时代遗址博物馆。遗址博物馆占地面积5600平方米,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主体一层,部分两层。共展出文物197件,主要陈列1999年以来万寿岩遗址的发掘和研究成果,以及福建省的旧石器时代考古新发现,暂定省二级馆,是福建省科普教育基地,三明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三明市十大人气名片之一。宗旨为宣传万寿岩遗址的科学价值,普及古人类进化科学知识,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馆藏各类石制品及哺乳动物化石共2058件(套),其中珍贵文物393件。通过这些馆藏文物,可以全面了解万寿岩遗址时代的发展脉络,并为研究台湾史前文化与大陆渊源关系提供了实物依据。
万寿岩遗址博物馆展览主题为“海峡两岸的远古家园——三明万寿岩旧石器时代遗址”。
根据万寿岩遗址的发现发掘过程、考古成果和文化内涵,展厅陈列分为重大发现、沧桑巨变、洞天遗珍、闽台一脉和遗址保护五个单元。通过实物展示,场景再现,互动交流等多种方式,让观众 一睹远古先民的生存环境、生活风貌和精神境界。
地址:三明市三元区岩前镇岩前村
万寿岩遗址单位荣誉
2001年6月,万寿岩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1年8月,万寿岩遗址被评为“200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2005年6月,万寿岩遗址被评为三明市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006年,万寿岩遗址被国家文物局列为全国百项大遗址保护之一。
2010年10月,万寿岩遗址被授予“福建省科普教育基地”。
2013年12月,万寿岩考古遗址公园被国家文物局列入第二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
2013年12月,万寿岩遗址荣获国土资源部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重点保护古生物化石集中产地”命名。
2016年5月,三明市万寿岩遗址博物馆被省宣传部评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017年12月,万寿岩考古遗址公园被国家文物局公布为第三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2018年1月,三明市万寿岩遗址博物馆入选首批三明市研学旅行示范基地名单。
2018年7月24日,三明市万寿岩遗址文物保护管理所荣获“全国文物系统先进集体”称号。
2019年9月29日,三明市万寿岩遗址博物馆主题陈列“海峡两岸的远古家园——三明万寿岩旧石器时代遗址”荣获福建省“十大陈列展览精品”。
2019年9月29日,三明市万寿岩旧石器时代遗址环境整治工程荣获福建省“十大考古发现与文物保护项目”。
2019年12月7日,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万寿岩遗址科研科普基地在万寿岩遗址挂牌成立。
2020年7月20日,三明市政府与北大考古文博学院共建万寿岩遗址教学实践科研基地。
2020年10月,万寿岩遗址博物馆被省委宣传部列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践示范基地。
2020年11月,荣获2019—2020年度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联盟“社会活动组织奖”第三名。
2021年4月,万寿岩遗址博物馆被评为福建省优秀科普教育基地。
2021年10月,由中国考古学会文化遗产保护专业委员会提名,万寿岩遗址获评考古遗址保护展示优秀项目。
2021年11月,万寿岩遗址被列入国家《大遗址保护“十四五”专项规划》名单。
2021年12月,万寿岩遗址——船帆洞入选首届三明“网红打卡地”。
2021年12月,万寿岩遗址成为闽台职工交流基地。
2021年4月,“三元万寿岩保护开发”获评三明市践行“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理念“十佳典型案例”。
三明市万寿岩遗址保护条例
三明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
《三明市万寿岩遗址保护条例》已于2017年6月28日由三明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通过,于2017年9月29日经福建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批准,现予公布,自2017年10月1日起施行。
三明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2017年9月29日
三明市万寿岩遗址保护条例
(2017年6月28日三明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通过 2017年9月29日福建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批准)
第一条 为了保护万寿岩遗址,传承优秀历史文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福建省文物保护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万寿岩遗址的保护、管理和利用等活动,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 本条例所称万寿岩遗址,是指位于本市三元区岩前镇岩前村,经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
第四条 万寿岩遗址保护应当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原则,确保遗址的真实性、完整性。
第五条 市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万寿岩遗址保护工作的领导,把遗址保护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将遗址保护所需经费列入财政预算。
市文物行政部门作为万寿岩遗址保护工作的主管部门,应当做好遗址保护的指导、监督和管理工作。市有关行政部门应当在各自职责范围内依法做好遗址保护的相关工作。
三元区、岩前镇人民政府应当依法履行遗址保护的相关职责。
岩前村村民委员会应当协助做好遗址保护的相关工作。
第六条 市万寿岩遗址保护管理机构按照规定负责遗址的具体保护、管理、研究和利用工作,应当履行下列职责:
(一)负责万寿岩遗址保护规划的具体实施;
(二)保护遗址安全和环境风貌,防火防盗、治理水患、加固危岩,防范水蚀风化等灾害发生;
(三)监测、维护古人类生产生活区域的文物本体;
(四)展示出土文物和有关资料,开展学术研究和科普宣传教育,建立遗址信息数据库,向社会提供遗址信息展示服务;
(五)巡视检查遗址,及时发现、制止破坏遗址及其环境风貌的行为;
(六)配合遗址的考古发掘,会同有关部门对遗址内考古发掘活动进行监督;
(七)其他与遗址保护有关的工作。
第七条 万寿岩遗址的保护、管理和利用,应当严格遵守省人民政府公布的万寿岩遗址保护规划。
市、三元区人民政府及其相关部门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规划和旅游发展规划等,涉及遗址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的,应当符合万寿岩遗址保护规划。
岩前镇编制村镇规划应当与万寿岩遗址保护规划相协调,不得破坏遗址周边的环境风貌。
第八条 万寿岩遗址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的界线根据万寿岩遗址保护规划确定,由市人民政府设立保护标志和界桩,并向社会公告四至范围和坐标。
第九条 在万寿岩遗址保护范围内禁止实施下列行为:
(一)刻划、涂污或者以其他方式损坏文物;
(二)涂污、损坏以及擅自移动、拆除保护标志和界桩等遗址保护设施;
(三)存放易燃、易爆、易腐蚀物品;
(四)燃放烟花爆竹;
(五)采矿、开窑、挖山、毁林;
(六)打井、挖塘、开渠、建坟;
(七)野炊,焚烧祭祀品、树叶、荒草等;
(八)其他有损遗址保护的行为。
第十条 在万寿岩遗址保护范围内,除符合万寿岩遗址保护规划并经依法批准外,不得进行工程建设或者爆破、钻探、挖掘等作业。
在遗址建设控制地带内进行工程建设,工程设计方案应当符合万寿岩遗址保护规划并经依法批准,建设工程的体量、风格、高度、色彩等应当与遗址景观相协调,不得破坏遗址历史风貌。
第十一条 在万寿岩遗址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内依法进行工程建设,建设施工单位和个人发现化石或者其他文化遗存的,应当立即停止施工、保护现场,并向市文物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文物行政主管部门接到报告后,应当在二十四小时内到达现场,七日内提出处理意见。
第十二条 在万寿岩遗址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内,不得建设污染遗址及其环境的设施,不得进行可能影响遗址安全及其环境的活动。
第十三条 万寿岩遗址保护管理机构应当根据遗址保护需要,以不破坏遗址本体、保护地形地貌为前提,组织实施遗址生态环境修复,恢复植被,清理弃石弃渣,维护遗址自然风貌。
第十四条 市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定期组织有关部门、机构对万寿岩遗址本体及其周边进行地质环境调查和分析,按照万寿岩遗址保护规划开展地质灾害防治,治理崩塌、滑坡、沉陷等隐患,确保遗址安全。
第十五条 市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制定万寿岩遗址保护应急预案,并在发生危及遗址安全的突发事件、自然灾害,或者发现遗址存在安全隐患时,及时启动应急预案,采取相应的处置措施。
第十六条 万寿岩遗址的展示利用应当符合万寿岩遗址保护规划,严格遵守最小干预的原则,防止对遗址本体及其环境造成破坏。
第十七条 万寿岩遗址的旅游开发,应当符合万寿岩遗址保护规划,突出特色,发掘遗址文化内涵,促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第十八条 万寿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应当有利于遗址保护、展示与利用,应当注重保护、收藏、科研、参观、宣传、教育等功能的发挥。
第十九条 单位或者个人需要利用万寿岩遗址作为场景拍摄电影、电视和其他音像资料的,应当依法履行报批手续。遗址保护管理机构应当对拍摄活动进行监督管理,确保遗址安全。
第二十条 市文物、教育等行政主管部门和万寿岩遗址保护管理机构应当做好遗址保护的宣传、教育工作。
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公共媒体应当加强遗址保护的宣传,发布公益广告,增强社会公众的遗址保护意识。
第二十一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依法保护万寿岩遗址的义务,对危及、损害遗址及其环境的行为都有权劝阻和举报。
第二十二条 在万寿岩遗址保护范围内实施禁止行为的,按照下列规定予以处罚:
(一)违反本条例第九条第一项、第二项规定的,由文物行政主管部门给予警告,并处五十元以上二百元以下罚款;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处罚;
(二)违反本条例第九条第三项、第四项规定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处罚;
(三)违反本条例第九条第六项规定的,由文物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处一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罚款;
(四)违反本条例第九条第七项规定的,由文物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处一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罚款。
第二十三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条第一款规定,擅自在万寿岩遗址保护范围内进行工程建设或者爆破、钻探、挖掘等作业的,由文物行政主管部门责令立即停止违法行为,并限期恢复原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款。
第二十四条 万寿岩遗址保护管理有关部门、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在遗址保护管理中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未依照万寿岩遗址保护规划实施遗址保护的;
(二)将遗址保护经费挪作他用的;
(三)未采取保护措施导致遗址及其环境遭受破坏的;
(四)未履行保护职责造成文物被盗或者损坏的;
(五)未制止与遗址保护、利用无关的建设活动的;
(六)其他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情形。
第二十五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的行为,法律、法规已有处罚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二十六条 本条例自2017年10月1日起施行。
相关阅读
- 意外之喜并不意外!——三明万寿岩遗址成为考古遗址保护展示优秀项目
- 万寿岩遗址
- 第三届中国考古学大会发布“百年百大考古发现”
- 李顺亮任三明市万寿岩遗址保护中心主任
- 聆听18万年前的远古回声——福建万寿岩遗址保护纪实(新华社福州5月19日电)
- 习近平: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 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
- 万寿岩“新生”(《人民日报》2020年05月17日头版头条)
- 习近平讲述的故事丨从炸药包下抢救回来的史前家园(新华社2020年05月02日)
- 留住历史根脉 传承中华文明——习近平总书记关心历史文物保护工作纪实(《新华网》2015年01月09日)
- 习近平对文物工作作出重要指示 (《新华社》2016年04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