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栏目:爱心世界

十三年前播下的“生命种子”发芽了! ——记三元区非亲缘关系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吴少红

2021-10-123801

第一例★邓立民        第二例★花旺春       第一、二例       第三例★管智敏       第四例★李   珺        第五例★邱德健

第六例★童树海       第七例★罗新文       第八例★仉世海       第九例★陈   端       第十例★熊自招         第一至十例

第十一例★吴火星          第十二例★陈   凯         第十三例★黄建辉         第十四例★马智荣         第十五例★尹小华

第十六例★程   穗          第十七例★艾小梅          第十八例★马伯乐          第十九例★朱继红          第二十例★蒋家东

第二十一例★邓俊杰    第二十二例★吴少红     第二十三例★林克焜     第二十四例★官霖涛     第二十五例★李佳燕

 

●  本报记者 曹珂

(《三明日报》2021年10月7日)

“2008年的一个小小举动,能够在13年后为素不相识的血液病患者带去‘生命种子’,我感到很幸运!”9月29日,从福州返回三明的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吴少红,娓娓道来自己捐献的全过程。

吴少红是三元区医院(三元区列西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士长,也是市无偿献血志愿者协会会员。9月27日,她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成为我市第22例非亲缘关系造血干细胞捐献者,也是福建省第311例、全国第12027例非亲缘关系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时间追溯到2008年,偶然的机会让吴少红接触到“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的相关信息,“当时还没有普及,因为学习,我对造血干细胞有更多的了解。” 吴少红说。

那年11月15日,吴少红去献血时,得知白血病患者越来越多,医者仁心的她义无反顾地填下表格,参加了造血干细胞血样采集,加入了中华骨髓库。

“当时的出发点很简单,就是想帮助别人,希望有一天能够配型成功。”回忆初衷,吴少红仅仅希望尽自己一份微薄之力,给他人带去生的希望。为此,她还动员了自己的爱人一同加入捐献队伍。

时光流逝,13年前播下的“生命种子”终于有了回应。“配型成功!”13年后,一个意外的电话让吴少红惊喜万分。6月16日,吴少红接到了配型成功的电话,当她得知一位患者的低分辨型与自己相合,“幸运”是她的第一感觉,在市红十字会征求捐献意愿时,她欣然同意。13年前播下的“生命种子”发芽了!她倍感欣慰。

6月23日,吴少红的高分辨血样被寄往指定高分辨实验室。为了确保自己能够顺利捐献,从7月份开始,她就格外注意饮食和休息,即便身体有不适,都不敢用药物,所幸之后参加捐献前的体检,结果显示适合捐献。

很多人都觉得捐献造血干细胞很危险,吴少红的家人和朋友也不例外,得知她将参与捐献,免不了为其担心,“因为我是医护工作者,对于捐献造血干细胞还是比较了解,所以在详细向亲朋们宣教了捐献造血干细胞的过程和意义之后,他们都表示理解和支持。”吴少红说。

由于造血干细胞的采集点在福州,9月22日,吴少红动身前往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进行捐献,23日至26日,她每天注射动员剂,直到27日进行造血干细胞采集,因为采集量足够,采集过程很顺利,一次就成功了。

吴少红的受捐者是一位35岁的护士,家中有年迈的父母和年幼的孩子,在得知自己得了急性白血病之后,终日以泪洗面,尤其是唯一的妹妹与自己配型不合,更加无法接受这突如其来的变故。配型相合,且同为医护人员,让吴少红十分感慨:“这不仅是她的幸运,也是我的幸运。”

由于当时福建疫情形势相对严峻,核酸采集、疫苗接种等工作尤为繁重,身为护士长,在动身前往福州之前,吴少红还一直在协调疫情防控相关的工作,尽管每天都非常忙,也没能阻挡她要捐献的决心。

在吴少红看来,不论是疫情防控工作,还是捐献造血干细胞,都是为了挽救生命,能够二者兼得,离不开单位领导和同事的支持,更离不开团队的协作。

“谢谢您,我的恩人,我会乐观、坚强地走下去,不辜负您的付出……”返回三明,当收到受捐者感谢信的那一刻,吴少红再次红了眼眶。她希望,有更多的人了解并加入到捐献造血干细胞的队伍中来,为更多的血液病患者点燃生命的希望之火。市红十字会也号召大家要学习宣传吴少红同志的奉献精神,积极为中华骨髓库扩容作贡献。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