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栏目:如画三明

福建三明:锻铸“一区六城”魅力 致力推进“四个再出发”

2022-03-112294

(《紫荆网》2022年02月21日)

紫荆网记者 刘 林 发自三明

“风展红旗,如画三明”。走过千山万水,一不留意,就走进了绿水青山的深处。

上古属百越地的三明,历史悠久,人文绵长。武夷山、玳瑁山脉、戴云山,峰峦耸峙,溪流密布,河谷与盆地错落其间;客家文化摇篮、千年古县记忆、耕读传家风习;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红旗不倒的革命根据地、伟人革命的重要实践地……这些,都赋予三明在时代版图上独有的魅力。

“一区六城”建设提升城市品质

建设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是党中央、国务院赋予三明的重要历史使命。三明市在做好示范区建设方案编制对接工作的同时,积极推进对口支援工作。

2021年4月,国办发15号文将三明市5个原中央苏区县列入中央对口支援范围。目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铁集团、应急管理部、中粮集团对口支援明溪、泰宁、宁化、建宁实施方案已印发,华润集团对口支援方案预计3月初完成。

据中共三明市委书记余红胜介绍,“六城”即魅力红色之城、新兴工业之城、绿色生态之城、和谐文明之城、改革创新之城、包容开放之城。

建设魅力红色之城。三明市打造党史学习教育参观点164个,9个点入选全国建党百年百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2021年仅宁化长征精神教育基地培训达3.8万人次;长征国家文化公园(三明段)35个项目已全部开工,中央苏区纪念馆、红旗广场雕塑等5个项目已建成。

建设新兴工业之城。三明市先是抓增量引进,立足自身“骨头长肉”,开展“大招商招好商”攻坚战役,设立招商引资特别贡献奖,组建五大片区驻点招商工作组,推动海螺集团、华润集团、韵达集团、联积电子、贝特瑞等一批大项目好项目签约落地。再是抓存量提升。出台工业绿色低碳转型实施方案,拓展“6+1”科技创新平台功能,常态化开展“我为企业解难题”活动,推动老工业基地绿色转型、科技转型。

建设绿色生态之城。打好绿色经济发展攻坚战役,加快构建绿色生态、绿色产业、绿色金融、绿色消费等“八大体系”,巩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创建成果;推出“一县一全宴”。创新推出全牛宴、全鱼宴等“一县一全宴”,打响“中国绿都·全宴三明”品牌,培育消费新热点;打造“网红打卡地”。评选20个“网红打卡地”,举办“打卡游三明,集福品全宴”等活动,推动引客入明。

建设和谐文明之城。推行“周末早餐会”“居民夜谈会”一早一晚联系服务群众制度,广泛听取环卫工人、残疾人、农民工等意见建议,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在全社会形成关心关爱弱势群体、困难群众的浓厚氛围;建设“大爱三明”,在巩固“满意在三明”基础上,打造“大爱三明”新时代精神文明新品牌。

建设改革创新之城。突出抓好林改、医改、教改等重点改革,特别是成为全国12个、全省唯一的教育部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总校制”改革入选2021年全国基础教育优秀工作案例,基础教育质量走在全省前列。同时,统筹推进精神文明、生态环境治理、“放管服”、绿色金融、农村产权制度等领域改革;设立改革创新特别贡献奖。对2016年以来改革创新突出贡献集体和个人进行记功嘉奖,引导全市上下用改革的思路、创新的办法推动工作,努力为全省全国探索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三明经验”。

建设包容开放之城。拓展与省外对接合作,深化京闽(三明)科技合作,三明中关村科技园已入驻企业109家,京闽石墨烯科技合作、科技特派员合作持续拓展。深化沪闽(三明)文旅合作,举办沪闽红色教育主题活动暨沪闽(三明)旅游合作对接会,签约81个上海服务三明旅游发展项目,累计接待以上海为主体的长三角游客216团次、35554人次;加强与省内山海协作,深化闽西南协同发展区产业合作,加快推进泉三高端装备产业园、厦明火炬新材料产业园建设,累计签约企业60家、总投资287.8亿元,40个项目在建或投产。

“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25年实践

1997年4月11日,习总书记到三明将乐常口村调研时,提出“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2021年3月习总书记在闽考察期间,再次提到“要接续努力,让青山绿水永远成为福建的骄傲”。20多年来,三明市从原来“每年要吸半块砖”的高污染城市,变成了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走出了一条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相协调相促进的新路子。

做好加法,推进产业生态化、产业生态化。三明市按照省委、省政府发展“四大经济”部署,大力发展绿色经济、文旅经济,培育氟新材料、石墨(烯)、稀土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其中石墨和石墨烯产业年均增长30%以上、营收占全省七成左右,成为三明产业发展的希望所在。

做好减法,推进治污防治,坚决保护绿水青山。2021年,三明市生态环境质量保持全优,取得4个“全省第一”:空气质量排名全省县级前十位数量居全省第一,水环境质量排名全省县级前十位数量居全省第一,55个国(省)控断面水质排名全省第一,76个小流域断面水质排名全省第一。

做好乘法,做大生态红利,促进百姓富生态美有机统一。三明是中国绿都,林业资源是最大的资源。围绕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换通道,从2014年开始,三明市创新推出了林权按揭贷款、林权支贷宝、福林贷等金融创新产品,2019年创新推出了林票制度,2021年创新推出了林业碳票制度,推动林业资源产业化、证券化、市场化,让老百姓不砍树也能致富。目前,全市森林覆盖率78.73%,累计发放林业信贷174.33亿元、约占全省的1/2,农民人均涉林纯收入占总收入超过三分之一,走出了一条不砍树也能致富的路子。

做好除法,破除机制障碍,健全生态文明长效机制。为破解生态环保“九龙治水”难题,三明市在全省率先推行生态综合执法,2009年大田成立了全省首支生态综合执法大队,2012年沙县成立了全省首个生态综合执法局。为破解企业减污降碳积极性不高难题,2014年开始,三明市创新开展企业环境信用评价、排污权交易、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等“三项改革”,努力把生态保护好。生态环境的改善,也提升了投资环境,吸引明一乳业等龙头企业落地。

2021年4月,生态环境部黄润秋部长来明调研,点赞三明生态环保工作,指出“走进三明市的一些乡村,青山起伏、风光旖旎,恰似一幅山水画,用实际行动回应了习总书记的殷殷嘱托”。

“四个再出发”引领三明向度

1996年5月到2002年6月,习总书记在闽工作期间先后11次深入三明调研指导,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2021年3月,习总书记再赴三明考察,对三明老区苏区发展特别是医改、林改、乡村振兴、沙县小吃产业发展等作出新的嘱托。

医改再出发。三明市实施全民健康管护体系完善工程、公立医疗机构薪酬制度完善工程、卫生健康人才培养工程、医疗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医防融合提升工程、中医药健康促进工程“六大工程”,在基本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基础上,探索解决“看好病”“大健康”问题;与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合作共建省级区域医疗中心,与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共建省级中医区域医疗中心,全面提升临床诊疗、特色学科、人才培养、医院管理等水平,打造国家医疗中心合作共建省级区域医疗中心样板。2021年10月,国务院医改领导小组再次发文推广三明医改经验。

林改再出发。三明市开展林木采伐管理制度、林权登记管理机制、林业金融、林票制度、林业碳票制度、林业产业融合发展机制、国有林场绩效管理激励机制、森林资源管理体制“八项创新”,推动林改继续保持全国前列;发放全国首批林业碳票,推出“林票贷”等林业金融产品,国家林草局把三明列为全国首个林业改革发展综合试点市,2021年11月,国家林草局向全国推广三明林改经验。

乡村振兴再出发。三明市实施特色现代农业发展提升行动、乡村人才培育行动、文明乡风塑造行动、美丽乡村建设行动、农村党建引领行动、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行动“六大行动”;培育38条乡村振兴示范线,打造沙县俞邦村、泰宁“耕读李家”、将乐常口村等一批乡村振兴示范点。

沙县小吃产业发展再出发。三明市策划实施品牌及文化、商业核心价值提升、三产融合提升、市场运营能力提升、门店标准化提升、小吃创业及服务能力提升等“五项提升”,推动沙县小吃继续引领风骚;推动沙县小吃标准化、连锁化、产业化、国际化、数字化“五化”转型,去年以来新增加盟店617家,总数3650家,全国首家沙县小吃体验式旗舰店在厦门开业。

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在诸多细节都闪烁着光彩的三明,如诗如画,不仅让每一位三明人充满自信,也让每一位来客流连忘返。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