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栏目:学习天地
“四没有”的稿子没人愿意看

2022-09-07
1343
作者丨刘国昌
南方传媒书院的陈安庆老师曾在一篇文章中写道:新闻是讲故事的艺术,有一定的故事情节,能够轻易地吊起人胃口,增强新闻的吸引力。没有人物,没有故事,没有细节,没有情趣的稿子,自然就没人愿意看。
笔者赞成陈安庆老师的观点,特别是“没有人物,没有故事,没有细节,没有情趣的稿子,自然就没人愿意看”的看法,说的好,说到了“点”上。
一、新闻类稿件必备的要素
陈安庆老师所说的“四没有”(没有人物,没有故事,没有细节,没有情趣)稿子,在一些媒体上确实存在。虽然不是很多,但也应引起记者们的注意。
人物、故事、细节、情趣,这是新闻类稿件(这里指特写、通讯)必备的4个要素。举凡一个成熟的记者写稿时,大都在这4个要素上下很大功夫。因为他们知道,如果稿件里没有或缺乏这4个要素,那就无法成稿,即使勉强写成了,自己也觉得“拿不出手”。
为何呢?
这是由新闻类稿件的特点所决定的。
新闻类稿件有别于文学作品,也有别于其他稿件。这类稿件的一大特点就是新闻性强。
大家知道,新闻是关于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当我们写消息时,都知道要把新闻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过程、如何等写全。而当我们写特写、通讯时,也要把人物、故事、细节、情趣这几个要素写全。惟其如此,才能使稿子具有新闻的特点。
现在稿子之所以出现“四没有”的毛病,原因之一就是还没有深刻意识到新闻类稿件的特性。因此,在今后写作中记者有必要进一步强化这种意识。
二、如何写好“四有”的稿件?
从“四没有”到“四有”,即稿件要做到“有人物,有故事,有细节,有情趣”,并非易事。但再难也要努力去做。
一曰“有人物”。
人物,是新闻的主体。这个人物且是具体的人物,如张三、李四、王五等。要有名有姓,是男是女,干啥行业,都要交代清楚。
有些稿子里“没人物”,不是说稿子里没出现与新闻有关的人名,而是说没有把这个人作为一个“人物”去描写、去刻画。
比如有些稿子在介绍人和事时,总喜欢用第三人称的口吻写道:“他如何如何”“他怎样怎样……”“他做了哪些事儿……”而对这个人物“为什么这么干”等内容则挖掘不够,以至没给人留下什么印象。
在人物专访里,所写的人物无疑是“主角。那就需要花些笔墨去描写、刻画这个人物。从外貌特征到言谈举止,从工作情况到精神状态等,都需要细细斟酌,努力写出“这一个”(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语)。
在一篇题为《雪域天路定格奋斗者群像》的报道(2019年06月20日人民网)中,记者写了老铁道兵张生林。文中写道:“张生林今年62岁,背有些佝偻,是修隧道时落下的病根。他双眼眯成线,然而一聊起过往,立刻闪着光;他努力挺直脊背,那是一个军人的标准坐姿……”
这些文字,把一个人物生动、具体描写出来了。
工作通讯、风貌通讯,侧重是“写事”,但相关人的情况也需要交代清楚,使读者有个完整的了解。
二曰“有故事”。
在某种意义上说,写新闻就是写故事。
故事者,得有冲突、转化、变化等要素,写稿子时就要注意收集整理这方面材料。可有的稿子却不是这样,讲述事情平铺直叙,没前后对比,没一点波澜,让人看了索然无味。
一篇介绍江西井冈山古田村发展研学旅游的稿子,用讲故事手法写的,别具一格:
2018年,张玉荣被乡亲们请回了村,并高票当选村支书。“根子还是没钱,只有做产业才有出路。”没过多久,张玉荣登门拜访在井冈山做红色教育培训的村民谢炎军。俩人几番商量,琢磨出个路子——做研学旅游!
“有‘井冈山’这块招牌,谢炎军有现成的客户,村口就能上高速,红色研学市场广阔,不信日子好不起来。”张玉荣不是脑袋发热,趁周末回广东看孩子时,“我把珠三角的研学项目几乎看了个遍,井冈山本地办的更是摸透了。”
可对村民来说,“研学旅游”是个新词儿。为打消大伙顾虑,张玉荣和谢炎军自掏腰包,租了两辆大巴,把村里80多人拉到井冈山发展研学旅游的下七村和夏木塘村,看变化、算收益。这一下村民们心里有底了,古田村的项目顺利上马。
当然,不是说每篇稿子都得写故事,要看具体情况而定。但有些事实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故事性,我们有些记者却忽略不见,一任平铺直叙写来,这就不对了。
三曰“有细节”。
细节是新闻事实中最小的单元,但它起的作用很大。一个生动细节,使人过目不忘;一个具体细节,打动了读者的心。有经验的记者采访时都十分注意收集这些细节。
如《贵州“解”贫》一稿,写的细节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苗族大娘安美珍一家4口,只有3个碗,断粮5天了。”29年前,一份内参,惊动北京。僻远小村,由此开启减贫脱贫的绝地反击。29年过去,安美珍92岁,亮亮堂堂三间房,锅瓢碗盏满当当。全村人均年收入,从33元增到5460元,森林覆盖率,由5%升至70.4%。
人民日报社原总编辑李庄是写通讯的高手,他曾说,写通讯要有细节,不一定很多,但一定要有。在我看来,至少要有那么二三个闪光的细节才行。
这确是经验之谈,值得牢记。
四曰“有情趣”。
有情趣的人,大家喜欢;有情趣的文章,大家自然也爱读。
有情趣,也就是有味道。没情趣,也就是没味道,那样的文章自然是没人爱看的。
把稿子写得有情趣,首先写的人和事本身有情趣,第二就是记者写稿的时候,不要干巴巴,尽量把稿子写得有情趣一点、有味道一点。
“听说过‘鸟塘’吗?一汪水塘,几棵树桩,树桩的枯树洞里提前放上鸟儿爱吃的面包虫……”
以上是《因地制宜,走上致富路》一文的开头,有点意思吧!
“服务队队长、济南市城乡交通运输局副局长杨勇扬了扬手中的报纸……杨淑敏也散坐在居民代表中间,手里攥着纸笔,不时插话……”
以上是《兴家坨村行》一文的文字,生动吧!把人的动作都写出来了。
▍作者为人民日报社高级编辑、人民日报海外版原副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