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栏目:人生感悟

“抗战胜利70周年专家谈”: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⑪

2015-09-078522

“抗战胜利70周年专家谈”①:

 

人民的抗战——感悟民族大团结的伟力 

 

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反侵略斗争中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战争。在这场波澜壮阔的斗争中,中华民族弘扬“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的优良传统,亿万中华儿女万众一心、筑起坚不可摧的血肉长城,以伤亡3500万军民的巨大牺牲,成就了“战争史上的奇观,中华民族的壮举,惊天动地的伟业”。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沉睡雄狮”的惊天怒吼,充分体现出民族大团结的伟力。

抗日战争的胜利是民族觉醒的伟大胜利。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这个战争促进中国人民的觉悟和团结的程度,是近百年来中国人民的一切伟大的斗争没有一次比得上的。”日本军国主义的铁蹄把中华民族推向了亡国灭种的绝地,存亡绝续的险境,让中国人民猛然间惊醒起来,痛切地意识到必须尽快结束“一盘散沙”局面,团结一致、共赴国难。抗击侵略、救亡图存迅速成为中国各党派、各民族、各阶级、各阶层、各团体以及海外华侨华人的共同意志。当时的一篇报纸社评这样写道:“今天南北战场上,是争着死,抢着死,因为大家有绝对的信仰,知道牺牲自己,是换取中华民族子子孙孙万代的独立自由,并且确有把握,一定达到。”面对民族存亡的空前危机,中国人民坚定“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的决心,抱定血战到底、抗战到底的信念,为民族而战,为祖国而战,为尊严而战,汇聚起磅礴的力量。

抗日战争的胜利是民族团结的伟大胜利。在危难面前,中国共产党始终以民族大义为重,在瓦窑堡会议上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引起全国各阶层的广泛响应,“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从此成为势不可挡的潮流。为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中国共产党表现出极大的政治胸怀和宽广胸襟,促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国共两党由此走上了第二次合作的道路。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各民主党派、抗日团体、社会各阶层爱国人士和海外侨胞,所有不愿做奴隶的中国人携起手来,实现了空前的民族大团结。在整个抗日战争期间,无论条件多么艰苦、形势多么险恶、斗争多么残酷,我们党始终高举“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旗帜,同各爱国党派团体和广大人民一起,共同维护团结抗战大局,成为团结抗战的坚强核心,成为维护民族利益的中流砥柱。

抗日战争的胜利是最广泛民族动员的伟大胜利。人民群众是战争胜利最深厚的伟力。抗战甫始,我们党就认识到只有人民战争,才能打败日本,必须“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动员全民族不分党派阶层,“有力出力,有钱出钱,有枪出枪,有知识出知识”,形成全民皆兵、全民抗战的局面。在抗战期间,我们党坚持深入敌后,发动群众,由我们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在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以后,逐步成为全国抗日的主战场。延安更是成为黑暗中国走向光明的灯塔,成为全国人民向往的革命圣地。大批爱国青年纷纷涌向延安,又从这里奔赴全国抗日前线。为更好地激发各阶层群众的抗战热情,我们党不断加强抗日根据地的经济文化建设和民主政治建设,促进军政军民团结,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双拥运动。在我们党的深入动员下,广大爱国军民焕发出高昂的斗志和无穷的创造力,“母亲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伏击战、破袭战、地雷战、地道战、麻雀战打得日寇晕头转向,把穷凶极恶、不可一世的日本侵略军淹没于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

抗日战争的胜利是民族精神的伟大胜利。“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等民族精神在抗日战场上充分地体现出来,是千千万万爱国军民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精神动力。在民族危难面前,全国各少数民族立即行动起来,迅速投入到伟大的抗日斗争中。“九一八”事变后,居住在东北、华北的满、蒙、回、朝鲜族等少数民族就立即组织起来,直接参与对日本侵略军的战斗。“七七”事变后,中南、西南两地区的苗、壮、土家、黎、瑶、布依、傣、彝等各少数民族迅速建立抗日组织,积极从事抗日救亡。蒙古族同胞先后建立了蒙古游击队、鄂尔多斯草原游击队等抗日武装,涌现出巴云英、奇俊峰等民族英雄。驰骋冀中的马本斋回民支队多次对日作战,屡建奇功,让日寇闻风丧胆。卢汉率领的由云南各族子弟组成的滇军第60军血战台儿庄,为抗战立下功勋。广大港澳台同胞和华侨华人心系祖国,用各种方式参战支前,不少同胞为国捐躯。在日本侵占台湾的半个世纪里,台湾同胞“义不臣倭”,前仆后继,不懈抗争,有65万人英勇牺牲。正是各族同胞发扬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不畏强暴、英勇抗争,才取得了对日作战的最后胜利。

回望历史、追思战争,是为了以史为鉴、行稳致远。抗日战争的胜利证明,只要中华民族紧密团结起来,就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当前,肩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重任,更加需要我们团结一心、众志成城,让伟大的抗战精神焕发出新的光彩。

(作者:徐卫东,乌鲁木齐民族干部学院)

 

“抗战胜利70周年专家谈”②:

 

弘扬抗战精神 实现复兴梦想

 

再过几天,将迎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为了纪念这场伟大的全民族抗战胜利,93日这一天,将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盛大的阅兵式,全中国乃至全世界,都将瞩目于此。以阅兵式的方式,来纪念抗日战争的胜利,这在共和国的历史上还是首次。这对于对内凝聚人心、对外展示形象,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有着深远的意义。

纪念抗日战争胜利,首先要弘扬抗战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抗战胜利的意义,早已经超过了一场战役一场胜负,成为中华民族的一个新起点。”在这场气壮山河、波澜壮阔的全民族抗战中,中国人民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不畏强敌、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视死如归、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而这,正是抗战精神的深刻内涵。这种精神力量,推动了中国人民迅猛觉醒,促进了中国人民空前团结,强化了中国人民不屈意志,坚定了中国人民必胜信念。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尤为必要。无论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还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不能缺少这种伟大的精神力量的砥砺。

纪念抗日战争的胜利,就是要凝聚中国力量。抗日战争的胜利,是整个中华民族戮力同心、接力奋斗的结果。近代史上的中国,之所以不断遭遇外侮、历经挫败,就是因为没有一个强有力的领导,就是因为一盘散沙、没有形成合力所致。抗日战争的胜利,所给我们的启示不仅具有历史意义,更具有现实启迪。今天,在中华民族不断实践民族复兴伟业中,依然需要这种抗战精神,更需要以此来凝聚中国力量。中华民族历经战乱和苦难的历史告诉我们,个人的命运与国家兴衰息息相关,只有国家富强,人民才能安居乐业。30多年的改革开放使中国焕发勃勃生机,站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新起点,我们距离实现民族复兴的宏伟目标从未如此之近。同时,改革发展的道路上我们仍然面临严峻的挑战和艰巨的任务。从思想观念的破冰到发展方式的转变,从利益格局的调整到制度建设的创新,处在发展关键阶段的中国,更需要从抗战精神中汲取力量,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以一往无前的勇气和担当,将改革大业不断推向前进。

当年的抗日战争,因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凝聚了中国力量,最终打败了强敌。今天,我们实现中国梦同样必须凝聚中国力量。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牢记使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用13亿人的智慧和力量汇集起不可战胜的磅礴力量。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就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资源,充分凝聚中国力量,为实现中国梦而不懈努力。

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就是要弘扬伟大抗战精神,致力实现民族复兴梦想。全民族抗战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重要法宝。人民群众是战争胜利最深厚的伟力。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动员人民、依靠人民,提出和实施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和一整套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创造性地开展各种形式的战术战法,最终从一个胜利走向又一个胜利。伟大抗战精神虽然形成于革命战争年代,但具有超越时空的恒久价值,不仅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抗战胜利的重要法宝,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动力。新形势下,我们要大力弘扬伟大抗战精神,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争取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主流,中国举行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活动,不仅使中国人民铭记历史,同样也是在向全世界昭告,和平来之不易,不忘历史,才能更好地珍视现在。“历史无法重来,未来可以开创”。通过纪念抗战胜利,中国展示的是和平发展的形象,展示的是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形象。通过纪念抗战胜利,中国人民向世人展示的爱国情怀、民族气节、英雄气概和必胜信念,如无声的命令、隐隐的号角,催促今天的人们继续奋发努力。通过纪念抗战胜利,铭记历史、昭示未来,共克时艰、团结合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凝神聚力。

忘记历史就等于背叛。历史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最厚重的共同记忆,它记录曾经的奋斗与苦难,昭示未来的光明与辉煌。我们要铭记民族荣光,增强民族自信,凝聚民族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以国之名向胜利致敬,既是一种神圣的仪式,更是一声开启新征程的号角!

(作者:王传宝,南京政治学院)

 

“抗战胜利70周年专家谈”系列③:

 

纪念抗战胜利是为更好缅怀先烈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93日这一天将在北京举行盛大阅兵仪式。“93”大阅兵有一个突出亮点,那就是抗战老兵、抗日英烈子女和抗战支前模范代表将作为两个乘车方队接受检阅。这一特殊安排是对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集中体现,“我们就是要缅怀在争取民族独立和自由过程中英勇献身的烈士们,就是要缅怀为追求和平正义作出重要贡献的人们,告慰在那场战争中不幸遇难的同胞们。我们永远缅怀他们、铭记他们。”

应该说,抗战胜利是一场伟大的胜利。因为中国人民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作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和重要的历史贡献。没有中国人民的浴血奋战,以自身的巨大牺牲拖住日本法西斯侵略的铁蹄,日本就有可能腾出手脚侵略更多的国家,亚洲乃至世界许多国家的历史将不得不重写。如果没有中国阻止住日本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猖狂的日本不断扩大战果,便会与德、意等法西斯国家形成配合和互助之势,那样,世界反法西斯胜利的进程将会更加漫长。对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用毛泽东同志的话说:抗日战争是战争史上的奇观、中华民族的壮举、惊天动地的伟业。伟大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开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为挽救民族危亡、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争取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做出了彪炳史册的贡献。

抗战胜利也是一场惨烈的胜利,值得我们铭记和缅怀。据不完全统计,从1931918日开始抗战,到194592日抗战胜利,这14年间,中国军民伤亡总数达3500多万。纪念抗战胜利,我们既不能忘记参加抗战、目前仍然健在的抗战老兵、支前模范,更不能忘记为抗战胜利而付出生命的无数先烈,他们中有的虽千古留名却没有留下后代,有的却连姓名都没有留下。值得欣慰的是,我国已经开始用立法的形式来纪念和缅怀英雄和先烈。2014831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经过表决,以法律形式将930日设立为烈士纪念日,并规定每年930日国家举行纪念烈士活动。国务院还先后公布了第一批80处和第二批100处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民政部也先后公布了第一批300名和第二批600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可悲的民族,有了英雄不知珍惜的民族更可悲。真正顶天立地的伟大民族,是不应该忘记先烈的。因为惟有张扬先烈的不屈风骨,才能挺起民族的精神脊梁,惟有传承先烈的遗志,才有开拓国家光明的未来,惟有尊重那些为国捐躯者,才能激励更多的人在国家民族危难之时勇于为国牺牲。让我们以国家之名,永远铭记历史、缅怀先烈!

(作者:韩申国,河南省军区电视网络宣传中心主任)

 

“抗战胜利70周年专家谈”④:

 

抗战英雄永远不能忘却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副主任郭卫民25日在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新闻发布会上透露,9月2日上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将为健在的抗战老战士、老同志,抗战将领或其遗属颁发纪念章。一个纪念章,彰显的是国家对抗战老兵的价值认同,体现的是全民族对抗战老兵的一致赞誉,在全国范围内组织这样的仪式,充分体现出我们党一贯的历史观,让人感动!

一段时间以来,互联网上出现一股诋毁、抹黑英雄人物的错误思潮,有网民以油滑的段子解构崇高,以翻案的名义颠倒黑白,以污蔑的手法质疑历史……刘胡兰、狼牙山五壮士等革命英雄人物纷纷遭殃。这些荒谬的观点言论,严重挑战正义良知、突破道德底线,其意图在于瓦解中国人的民族凝聚力、打击中国人的民族自尊心。我们不能等闲视之,必须义正辞严地予以抵制和回击。

一位思想家说过: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可悲的民族,而有了英雄却不知珍惜的民族更可悲。英雄是一个民族巍峨的精神丰碑。崇尚英雄的民族才是有希望和未来的民族,才能涌现出无数愿意为国家奉献、为人民牺牲的后继子孙。这个道理,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去年军队的政治工作会议就已经明确指出:“我们要在全社会树立崇尚英雄、缅怀先烈的良好风尚。对为国牺牲、为民牺牲的英雄烈士,我们要永远怀念他们,给予他们极大的荣誉和敬仰,不然谁愿意为国家和人民牺牲呢?”

无论时代怎么发展变化,精神迷失都是要不得的。越是宽松自由的生活,越需要挺起精神的脊梁。对那些歪曲历史,挑战正义良知的观点言论,我们必须理直气壮地予以反击,旗帜鲜明地维护英雄的光辉形象。令人欣慰的是,无数执著于弘扬英雄精神的人,正以执著的信念和热情,把英雄的事迹及其精神传播到全社会。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英雄的价值,越来越呼唤英雄主义的回归,各个领域、各个方面的英雄不断涌现。今天,当我们徜徉在人潮涌动的城市街头,享受物质高度丰富的现代生活之时,不要也不应该忘记这些抗战英雄、革命先烈,他们是我们这个民族的真正脊梁!

(作者:王玉玺,黄河出版社)

 

“抗战胜利70周年专家谈”⑤:

 

莫以牺牲将军多少论抗战贡献

 

前几天,一位友人来访,谈及国共抗战贡献时称国民党在抗战中牺牲了很多将军,共产党好像为数寥寥,其下之意不言自明。类似观点近几年并不鲜见,尤其今年更是大有市场,面对如此无视当时具体历史条件和历史史实的观点,套用一句网络用语“我也是醉了”。

关于抗战时期军衔问题基本可以概括如下:首先,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未实行军衔制,只是国共再度合作以后,根据工作需要,极少数高级将领被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授予少将以上军衔。其次,国民党军存在军衔高配现象,再加上死后追授,使得很多团级军官可以跻身将官行列,甚至可以把营职军官追授为少将。再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在改编时很多干部是连降几级,如林彪曾当过红军军团长、贺龙当过红军方面军主官、刘伯承当过红军总参谋长,改编后此三人只能担任师长职务,再比如抗日英烈叶成焕,是2014年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中的一位,牺牲时是八路军第129386772团团长,但在改编前早已经是红军的师长,等等。显而易见的是他们毫无怨言,他们关心的是如何抗日打鬼子、打伪军,对军衔问题不在乎、不感兴趣。

以牺牲将军的多少来衡量国共抗战贡献的大小科学吗?综前所述,答案显然是不科学、不公正的。但确有一些人就是如此看待、如此宣传、如此蛊惑人心,那我们也较一下真,查证下抗战中国共两党到底谁牺牲的高级将领多,这也不难,这方面的史料有的是。根据何应钦所著《日军侵华八年抗战史》,其中列出的抗战“殉国将领”268人,除去八路军副总参谋长左权,国民党牺牲少将以上共计267人,暂不考证其准确与否,姑且如此算之。那共产党到底牺牲了多少高级将领呢?根据《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统计,八路军团以上干部共牺牲728人;新四军牺牲和病故的团副参谋长、政治处副主任以上以及职务与此相当的烈士共323人;华南人民抗日游击队团、大队级以上干部(含大队政训员、大队政治教导员、大队党代表)共牺牲171人;东北抗日联军牺牲的将领(含游击队时期大队以上主要领导、东北人民革命军和东北抗日联军团以上干部)共249人。如有怀疑者,可以到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看正在展出的《中流砥柱——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抗日战争主题展》,其中有一面抗日英烈墙,以上名录都一一列出,旁边查询机还可以查询每个英烈的详细资料。如果非要对应国民党旅级军官授予少将军衔的标准的话,八路军、新四军牺牲(含病故)的旅以上干部和华南人民抗日游击队、东北抗日联军及其前身部队牺牲(含病故)的师以上干部至少270人,绝不少于国民党军牺牲的少将以上高级将领,要是类比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授衔情况的话,这些抗战英烈中可以授予少将以上军衔者要远远多于国民党的267人。

平心而论,抗日烽火中,国共将士浴血奋战,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那些战死沙场的英烈们不会考虑身后的军衔问题,拿他们的军衔来说事某种意义上是对他们的不尊重,但到了今天这个问题反而成为了某些人衡量国共抗战贡献大小的标准。这么做的人不外乎有意为之、受人蛊惑为之、不明就里为之而已。有意为之者,其目的说白了就是不想承认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然而,对于在抗战中中国共产党发挥的中流砥柱作用早有公论,史学界对此的研究论证汗牛充栋,有些人想拿这一似是而非的论据来推翻,反而让受人蛊惑者摆脱蛊惑、不明就里者认清史实,让世人更加清醒地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

(作者:栗瑞义,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抗战胜利70周年专家谈”⑥:

 

中国抗战的东方主战场重要地位不容质疑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为战胜日本法西斯、夺取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伟大的历史性贡献,也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一个整体,一败俱败、一胜俱胜,同盟国间的支持是相互的、双向的,而非某种单行道。我们可以从两个层面来认识和把握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第一个层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对日本侵略者的彻底覆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中国反法西斯战争开始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1931年九一八事变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并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1937年卢沟桥事变成为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端,中国战场成为反对日本法西斯侵略的主战场,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欧洲战场开始时,中国已经独立抗击日本法西斯侵略8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时,中国已经抗击日本法西斯侵略10年多。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持续的时间最长,达14年之久。而欧洲战场持续时间为5年多,太平洋战场持续时间为近4年。

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的十年多时间里,与日本全力抗衡的,举世只有中国。按照日军师团编制计算,中国牵制和抗击的日军兵力最多。从七七事变到抗战结束,日本历年投入到中国战场上的陆军,最多的年份超过编制总额的90%,最少的一年约占35%8年中平均每年超过70%。太平洋战争爆发时,日本陆军约70%的兵力、约35个师团被牵制在中国战场。之后,日本陆军主力仍然分布在中国战场。中国摧毁日军有生力量的数目最大,从九一八事变到抗战结束,共歼灭日军150余万人。

第二个层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为夺取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维护世界正义与进步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中国持久抗战,始终抗击着日本陆军主力,遏止了日本侵犯西伯利亚的北进计划,使苏联得以避免两线作战;牵制和推迟了日军的南进步伐,减轻了日军在太平洋战场对英、美等国的军事压力,在战略和战役上都支援和配合了盟军的作战行动,为保证同盟国实施“先欧后亚”大战略起到了重要作用。中国远征军出师缅甸,对于远东盟军对日作战起了直接的配合作用。作为亚太地区盟军对日作战的重要战略基地,中国为同盟国提供了大量战略物资和军事情报,从人力、物力、财力上支援了同盟国的反法西斯战争。

同时,中国积极倡导和推动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建立,并为创建联合国和建设战后国际新秩序作出了历史性贡献。中国是世界上最早遭受法西斯侵略的国家,也是建立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积极倡导者和有力推动者,为建立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进行了长期不懈的努力。当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扩大到全球范围时,中国主动加强同美、英、苏等盟国的联系,促成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战争后期,中国又参与了联合国的创建,成为联合国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不仅与同盟国并肩作战,而且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支持邻国的独立运动,维护弱小民族的利益,为彻底打败法西斯和建立战后国际新秩序,发挥了重大作用。

总之,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在全世界人民面前树立了一个以弱胜强的光辉范例,为最终战胜世界法西斯反动势力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作者:刘荣刚,中央党史研究室宣教局副局长)

 

“抗战胜利70周年专家谈”⑦:

 

中国是名副其实的东方主战场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作为东方主战场,中国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最后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翻开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史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史,可以清楚看到,在世界范围的反法西斯战争中,中国战场开始最早、持续时间最长、斗争最艰苦、抵抗日军兵力最多,是名副其实的东方主战场。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主要有两个战场,德意在欧洲,日本在亚洲向着世界和平秩序发起挑战。1931年,日本关东军悍然发动“九一八”事变,东北军民奋起抵抗,拉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1937年,日本又蓄谋发动“七七事变”,挑起全面侵华战争,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亚洲战场形成。面对亡国灭种的危机,中国人民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不分阶级与民族,在不愿做奴隶的怒吼声中,团结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开始了一场艰苦的民族解放战争。相比较下,欧洲战事的爆发要晚得多。193991日,德国突袭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而此时,距离中国人民开始抗击日本侵略者已经过去了8年。

抗日战争中,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民在敌后战场,两个战场互相策应,共同抗击着日本法西斯。“兵民是胜利之本”,中国共产党最广泛地动员了人民群众的力量,将日本侵略者牢牢拖在中国战场,使其顾此失彼,深陷战争泥潭。七七事变后到太平洋战争爆发前,中国是亚洲反法西斯战争的惟一战场,中国军民独自承担着日本侵略的全部压力。最多时,日军将其陆军兵力的90%都投入中国。日军在海外战场损失的287万人中,有150万人损失于中国战场。美国总统罗斯福曾说:“假如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打垮了,你想一想有多少师团的日本兵可以因此调到其他方面来作战?他们马上可以打下澳洲,打下印度――他们可以毫不费力地把这些地方打下来,他们可以一直冲向中东”,可见中国战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地位之重要。

毛泽东说:“伟大的中国抗战,不但是中国的事,东方的事,也是世界的事。”在这场世界范围的反法西斯战争中,中国与盟国协同作战,互相支援,以国际主义精神,共同抗击着世界法西斯势力。太平洋战争爆发初期,日军在太平洋战场所向披靡,一路高歌猛进,战争优势明显。而同时期在中国战场,日军在第三次长沙会战中失败,死伤5万多人,中国军队取得的胜利大大鼓舞了盟军士气。为支持盟军作战,中国曾两次派出远征军出征缅甸。中国军民的英勇抗敌,迫使日军将计划用于对苏作战的兵力投入中国战场,无法北进攻打苏联,使苏联得以避免东西两线同时作战;同样,日军也无法抽调大量兵力投入太平洋战场,南下计划不能顺利实施。

中国人民为抗日战争最终胜利付出了巨大牺牲。战争中,中国军民死伤超过3500万人,按1937年比价,直接经济损失1000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5000亿美元。但是,数字可以统计,战争带给人们的伤害却无法计算。战争中,多少个家庭流离失所,家破人亡,又有多少人民饱受失去亲人的痛苦。在大灾难面前,中国人民以极大的勇气和毅力,坚持不懈地进行抗击外来侵略的斗争,坚持不懈地与法西斯反动势力进行斗争。

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中国军民一直是抵抗日本法西斯的中坚力量。中国战场的成败关系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亚洲战场的成败,影响着整个战局的发展。中国人民以其坚韧不拔的毅力和顽强斗争的精神,不仅赢得了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也赢得了世界对中国的尊重与肯定,奠定了战后中国的大国地位。

历史不能重来,未来可以开创,经历过这场气壮山河、波澜壮阔的全民族抗战,中国人民更加牢记由鲜血和生命铸就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历史,牢记中国人民为维护民族独立和自由、捍卫祖国主权和尊严建立的伟大功勋,牢记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的伟大贡献,珍视和平、警示未来,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不移维护世界和平,万众一心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前进。

(作者:李莉娜,中央档案馆)

 

“抗战胜利70周年专家谈”⑧:

 

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毋庸置疑

 

1941年,毛泽东同志在一篇文章中明确表示,“共产党领导的武力和民众已成了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纵观14年抗日战争、8年全面抗战历史全局,中国共产党是抗战中当之无愧的中流砥柱。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自觉担负起挽救民族危亡的重任。920日中共中央即发表《为日本帝国主义强暴占领东三省事件宣言》,922日作出《关于日本帝国主义强占满洲事变的决议》,930日发表《为日帝国主义强占东三省第二次宣言》揭露日本侵略罪行,号召全国民众以民族革命战争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争得民族的解放与独立。19324月,成立时间不到半年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就发布了《对日战争宣言》,正式对日宣战。1935年,还在长征途中的中共中央发表了《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此后,中国共产党积极倡导、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推动国共第二次合作。中国共产党还以实际行动出师抗战前线,首战平型关即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大义为重,从抗战全局出发,始终不渝地坚持抗战、反对妥协,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成为全民族抗战走向胜利的中坚力量。

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先锋队,第一时间站在抗日救亡的前列,发表宣言和决议,号召全国人民武装反抗日本的侵略。19358月,中国共产党发表《八一宣言》,呼吁停止内战,集中一切国力为抗日而奋斗。12月,瓦窑堡会议确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调整了各项具体政策,得到全国各界的热烈响应。中国共产党积极推动建立各种形式的抗日统一战线,与东北军、第十七路军等实现西北联合抗日,努力争取国民党当局和地方实力派联合抗日。中国共产党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在民族存亡的危急关头促成了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并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形成了汇集中国各族人民、各民主党派、各爱国军队、各阶层爱国人士以及海外华侨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不仅是中华民族觉醒的集中表现,更是中华民族不可战胜的保证。从此,中华儿女不分阶级,不分出身,汇成了全民族抗战的洪流。

抗日战争是中日两国综合实力的大比拼、大较量。针对当时中国政治、经济、军事都十分落后的现实状况,中国共产党提出全面抗战路线,号召全国人民总动员,主张开放民主,改善民生,广泛发动群众,武装群众,实行全体人民参加战争、支援战争。19377月,毛泽东发表《反对日本进攻的方针、办法和前途》指出,在坚决抗战的方针下,必须实行全国军队和人民的总动员以及革新政治等一整套办法。针对抗战初期国内盛行的“亡国论”和“速胜论”,19385月毛泽东撰写了《论持久战》进行了有力驳斥,他指出中国必须、也能够经过持久抗战取得胜利,持久战必须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三个阶段。这一光辉文献,成为中国抗日战争的指导纲领。

在全面抗战、持久战等战略方针的正确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等武装力量,先后开辟了华北、华中和华南敌后战场,创建了19块敌后抗日根据地。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直到1944年,日军以主要的兵力对付八路军和新四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成了抗战的主战场,担负起了抵抗的主要责任,对最终赢得战争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历史雄辩地证明,面对外敌入侵,是中国共产党最早擎起抗战大旗,自觉肩负历史重任,以自己的政治主张、钢铁意志和模范行动,一直战斗在抗日战争的最前列。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作者:徐鹏堂,中央党史研究室宣教局网宣处处长)

 

“抗战胜利70周年专家谈”⑨:

 

继承好抗战胜利的历史遗产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70年前,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打败了穷凶极恶的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者,赢得了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这一伟大胜利,彻底粉碎了日本军国主义殖民奴役中国的图谋,洗刷了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来侵略屡战屡败的民族耻辱;这一伟大胜利,彻底打乱了日本在远东进行侵略扩张的整个部署,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重大贡献。

抗战是一座丰碑,铭刻了中华民族“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的悲壮与豪情;抗战是一个富矿,蕴藏着一个古老的民族不甘沉沦、不甘为奴、经过血与火的考验最终焕发出耀眼青春的精神财富;抗战是一部百科全书,揭示了历史与现实、正义与罪恶、胜利与失败、事实与谎言等基本矛盾关系的所有答案。抗战,给中华民族留下了丰厚的历史遗产。在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我们在分享胜利荣光的同时,也需要深入思考如何继承好抗战胜利的历史遗产。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是对历史的尊重,对先烈的缅怀,对未来的承诺。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回顾抗战历史,目的是要肯定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的伟大贡献,展现我们维护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成果和国际公平正义的坚定决心,宣示中国人民牢记历史、不忘过去,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积极姿态。因此,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对一些患有抗战“历史健忘症”、“历史臆想症”的人既是善意提醒,也是严正警告。

20149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9周年座谈会上将抗战精神概括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伟大的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和历史遗产,也是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继承抗战胜利的这笔精神遗产,要求我们更加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在由大到强的发展进程中,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努力避免各种善意的捧杀、恶意的棒杀,不断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继承抗战胜利的这笔精神遗产,要求我们始终保持锐意改革的决心与信心。近代中国由盛到衰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封建统治者夜郎自大、因循守旧,畏惧变革、抱残守缺,跟不上世界发展潮流。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但改革必然面临来自体制制度、思想观念、利益分配、内外博弈等领域的艰难险阻。不断战胜这些艰难险阻,同样需要我们始终保持爱国情怀、民族气节、英雄气概、必胜信念。

继承抗战胜利的这笔精神遗产,要求我们必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营造良好的安全环境。“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没有了安全,发展就成为空谈,历史上我们由于战乱频仍失去了许多宝贵的发展机遇。面对“我国国家安全内涵和外延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丰富,时空领域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宽广,内外因素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复杂”的严峻挑战,同样需要我们继续发扬抗战精神,增强忧患意识、危机意识和使命意识,以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对国家和民族负责的精神,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积极塑造保障中国梦顺利实现的国家安全能力。

(作者:朱启超,国防科技大学国家安全与军事战略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抗战胜利70周年专家谈”⑩:

 

以史为镜,照亮民族复兴之路

 

3日上午,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活动在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活动并作重要讲话。讲话回顾了中华民族艰苦卓绝的抗日历程,指明了未来和平发展的方向道路,具有“以史为镜”的强烈现实意义。

哲人说过,不尊重历史的人,注定要重犯历史的错误。战争的硝烟早已逝去,但它留给中国人民的伤痛却永远难以平复。今日,我们以阅兵的方式纪念那段血与火的历史,并非为了延续仇恨,而是要“以史为镜”,牢记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从中吸取经验教训,避免悲剧重演,坚定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决心。然而,时至今日,仍有一些人企图否认侵略罪行。历史是铁的事实,我们深信,任何妄图抹杀、歪曲、篡改历史的行为,都是违背世界人民利益的,终将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历史给我们最好的东西就是它所激起的热情。在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史中,曾涌现出杨靖宇、赵尚志、张自忠、左权等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他们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壮举不仅在当时激励了各族人民奋起反抗侵略,更深深感染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此次阅兵,特殊安排“抗战老兵”方队,并首先出场,体现的正是这种全民族抗战的伟大精神。昔日的革命火焰,永远不会熄灭,先烈的光荣传统,定会得到发扬光大,伟大抗战精神,具有超越时空的恒久价值,“不仅是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决定性因素,也是今天和今后继续实现民族复兴的关键性支撑”,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包括抗战英雄在内的一切民族英雄,都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他们的事迹和精神都是激励我们前行的强大力量”。通过阅兵,在铭记历史中砥砺民族复兴的坚强信念,以抗战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以一往无前的勇气,把我们的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中国历来就是爱好和平的国家,抗战胜利后,我们更是从受害国角度出发,从自身灾难史出发,坚定不移地选择了和平发展道路并为世界的和平稳定发展积极贡献力量。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中国人民对战争带来的苦难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对和平有着孜孜不倦的追求”,“永远不会把自身曾经经历过的悲惨遭遇强加给其他民族”。所以,我们的阅兵纪念,不是秀肌肉,不是炫武力,而是对历史的一种检阅,是以共和国之名,向世界所有热爱和平的人们致敬,是向世界发出人类需要和平的中国声音,是向世界展示中国人民捍卫国家主权和世界和平的决心与能力。更为可贵的是,习近平总书记宣布,中国将裁减军队员额30万,有力回击了“中国威胁论”的荒谬声音,以实际行动践行着和平崛起的庄严承诺,向世界展现了一个“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的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历史是一面镜子,它照亮现实,也照亮未来。只有纪念历史,才能珍爱现实。中国现在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越是在这样的时候,越要铭记历史,越不能忘记我们所经历的那些苦难,越不能忘记“落后就要挨打”的深刻教训。避免历史重演,共创和平发展未来,不仅需要有和平发展的意愿,更要有保卫和平的实力和能力,自强是最可靠的方式。因此,需要我们继续发扬抗战精神,增强忧患意识,危机意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众志成城,克服改革发展中的艰难险阻,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

中华民族的苦难历史告诉我们,个人的命运与国家兴衰息息相关。唯有秉承先烈遗志,弘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抗战精神,才能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顺利前行,而这也是对先烈最好的告慰和纪念。

(作者:李海健,中央档案馆)

 

“抗战胜利70周年专家谈”⑪:

 

从习总书记讲话中读懂和平要义

 

3日上午,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大会在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并检阅受阅部队,他指出,我们纪念抗战胜利,就是要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

历史不能忘却。70年前,中国人民经过长达14年艰苦卓绝的斗争,取得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宣告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完全胜利。在那场惨烈的反法西斯战争中,无数仁人志士、英雄儿女为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中国伤亡人数超过3500万,苏联死亡人数超过2700万,全世界战火遍及之地,军队和民众伤亡超过1亿人。战争带来人类的灾难是沉重的,我们要牢记所有为国家、为民族、为和平所作出牺牲和奉献的人们,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决不让历史悲剧重演;要牢记中华民族所遭受的深重苦难,勿忘国耻,奋发图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牢记在抗战中形成的以爱国情怀为核心的抗战精神,弘扬抗战精神,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

历史不容篡改。历史就是历史,事实就是事实,任何人都不可能改变历史和事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正义和邪恶、光明和黑暗、进步和反动的大决战。”一切罔顾侵略战争历史的态度、一切美化侵略战争性质的言论,都是对人类和平与正义的伤害。正视历史,是对在战争中为维护人类自由、正义、和平而牺牲的亡灵、对惨遭屠杀的无辜亡灵的告慰,是对人类和平与正义的尊重。我们要坚定不移捍卫用鲜血和生命写下的历史,维护来之不易的和平。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牢记历史,是为了开创未来;不忘战争,是为了维护和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战争是一面镜子,能够让人更好认识和平的珍贵”,“为了和平,我们要牢固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和平就像阳光雨露一般不可或缺,中国人民需要和平,世界人民需要和平。和平来之不易,和平更需要全世界人民共同维护和捍卫。中国人民深知战争的深重灾难,和平的弥足珍贵,新中国成立后,即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基本的外交政策,始终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在纪念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向世界庄严宣告,“无论发展到哪一步,中国都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永远不会把自身曾经经历过的悲惨遭遇强加给其他民族。”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人民对实现自身发展目标的自信和自觉。纪念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郑重宣告,中国军队将裁军员额30万,再一次用实际行动反映了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愿望,显示了维护世界和平的决心,体现了中国作为大国的担当。

历史无法重写,未来可以开创。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彻底粉碎了日本军国主义殖民奴役中国的图谋,是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的完全胜利,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立。这一胜利,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开启了古老中国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新征程。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继承抗战遗产,努力开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美好未来。历史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只有民族富强,人民才能幸福安康。新的历史起点上,继承抗战遗产,实现民族复兴,就是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弘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加强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万众一心,奋勇前进。

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时代主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相互尊重、平等相处、和平发展、共同繁荣,才是人间正道”。我们要以史为鉴,坚定维护世界和平、实现共同发展的决心。让我们铭记: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

(作者:董书婷,中央档案馆)

 

 

 

相关阅读